close
 
從王張會到馬習會務實面對20140218 工商時報)
李允傑國立空中大學公行系教授、海基會顧問 
「王張會」已落幕,兩岸在眾所矚目的「馬習會」議題,未達共識。我們該如何看待「王張會」的成果?首先,兩岸分治65年來,大陸首度承認台灣官銜,並讓中央媒體在全大陸播出,單是這意義就相當重大,也等於向中國大陸介紹台灣陸委會這中央部會,是兩岸互不否認治權重要的一步。
 其次,王張會象徵兩岸互動與協商,已經由海基海協兩會交流協商模式,進入兩岸官方直接溝通協商模式。近幾年,雖亦有官員參與兩岸談判,但都帶上海基、海協的白手套。如今兩岸官員脫掉白手套直接對話,代表了兩岸關係進入新的里程碑;也反映北京加速建立官方政治對話平台的策略性調整。
 去年年底,在上海舉行了兩岸民間智庫的政治對話;今年年初,立刻又進行王張會,可以看出北京化被動為主動,對於兩岸從政治接觸到政治對話的急切期待。另一方面,北京對於兩岸主權與治權的糾結,可說是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中國社科院台研所長周志懷的說法具代表性:王郁琦這次登陸「主要解決了台灣方面關切的稱謂問題」,找到了一個「可自我解釋的空間」,但不必擴大解讀。
 大陸主要媒體一再重申,此次雙方稱呼使用官方頭銜,這種安排僅限於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之間,並不涉及其他公權力部門,更不觸及整個體系承認的問題,外界不要過度解讀。可以說,北京打開了門縫,看了中華民國一眼;但離「正視中華民國」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王張會固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但也意味兩岸跨進深水區啟動了第一步。從政治接觸到政治對話,乃至於政治談判,深水區所存在的風險與困難,不是台灣獨有,大陸也要面對。對於兩岸邁向統一的政治對話與談判,台灣的民意還沒有心理準備;同樣的,兩岸政治對話過程中,就如同王主委在南京大學所傳遞的訊息,台灣方面不可能不提民主自由的制度價值,這又是力求維穩的北京不想聽到的。以新聞媒體交流議題為例,台灣主張兩岸資訊能對等落地,因涉及大陸的中宣部意識型態政策,新聞交流的議題還是卡住,由此可見一斑。
 在APEC馬習會議題上,兩岸各自表達既定立場。大陸堅持過去的立場,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不需要藉助國際會議場合」。對北京而言,「馬習會」不能國際化,必須有利於統一;但對台北而言,「馬習會」必須有助於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才有民意支持的正當性,兩岸之間有結構性矛盾。
 張志軍說:要破解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一些難題,「我們必須有一點想像力」;「不僅是這樣的會面,對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應該有更大的想像力」。馬習會若要登場,除了想像力,需要創造更多的條件,更需要耐心的折衝與妥協。


原文網址: 從王張會到馬習會務實面對(2014年02月18 日工商時報) | 阿傑開講-李允傑 | jack1501 | NOWnews 部落格 http://blog.nownews.com/article.php?bid=607&tid=6950924&tyid=A#ixzz3KnJGrBg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允傑開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