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服貿不過韓國得利 李允傑  中國時報  20131123  

服貿協議至今仍卡在立法院,民意支持的氛圍尚有不足。從去年至今,陸委會一共做過3次有關服貿協議的民調,第一次是201211月做的民調,當時尚未簽署服貿協議,有73%的民眾表示支持《兩岸服貿協議》進行協商。但在20139月的調查中,表態不支持服貿協議的民眾達45%,高於表態支持的40%

這個結果顯示媒體訊息紛雜,民眾感到困惑,行政部門有必要加強溝通與論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眾對於大陸的體制與動機有不信任感。
20138月《旺報》所做的民調顯示,雖然逾6成的民眾認為大陸對台灣很重要,但有7成左右表示不了解大陸;超過6成的民眾對大陸沒有好感,有7成的民眾希望嚴格限制大陸錢潮、人潮入台。顯見台灣民眾對於大陸的潛在威脅仍存在著深沉的「恐中情結」。
反對服貿的民間宣傳車上的標語,就寫著「中國服貿錠,藥到命除」。恐中情結是反對服貿的心理因素,攙雜對大陸體制的不信任感:擔心中國大陸的企業多有官方色彩,動機不單純;陸資資本雄厚,不惜削價競爭以併吞市場;台灣恐將被鎖進中國等。
台灣民眾擔心中國大舉入侵,但審視反服貿的理由,充斥著資訊錯誤或誇大渲染對國內產業衝擊的假議題。開放陸資4年來,共有398家大陸企業來台,投資額不到8億美金,來台的大陸幹部只有216人,在台灣創造了6771個工作機會。
22年前台灣就開放外國洗衣業來台,至今只有兩家來;小汽車租賃也只有一家外資,對國內業者幾乎沒有衝擊。已開放陸資來台投資項目,如中藥材批發大陸來了兩家,後來只剩1家;大陸的餐飲業來台投資的俏江南、小肥羊、全聚德在台灣的業績並不好,對台灣業者影響不大。
相較於大陸,台灣的服務業具有競爭優勢,我們真的不必自己嚇自己。台灣服務業屬於相對成熟的經濟體,有技術、研發、人才與完善的培訓管理制度;堅強的軟實力是台灣在大陸發展服務業的優勢。政府保證透過稽核管理機制,嚴格把關陸資來台投資;但民眾與業者對上述把關機制並不清楚,政府相關單位有必要加強宣導,降低民眾疑慮。
反服貿團體把中國大陸當成主要敵人,是搞錯方向。(見圖,本報資料照片)其實,台灣經濟的生存發展最大的威脅是來自韓國。韓國對外貿易的出口地區和主力產品都與台灣高度重疊。2009年兩岸洽簽ECFA,韓國十分緊張,當時的總統李明博為此召開內閣會議,研商如何因應ChinwanChinaTaiwan)經濟體的形成。
韓國近年來積極對外洽簽FTA,數量高達40多個,其中不乏與美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韓國總統朴槿惠上任後就率團訪問中國大陸,就是為了FTA。對台灣來講,這關係到生死的問題。韓國與美國簽署FTA後,很多原來台灣接到的訂單,現在接不到了;如果韓國與大陸也簽FTA,將影響台灣在大陸市場占有率。中韓FTA首階段談判已完成,一旦搶在兩岸ECFA後續談判完成前生效,台灣將優勢盡失。
根據世貿組織(WTO)資料推估,台韓貿易實力差距愈來愈大。到2015年不僅中日韓FTA簽署完成,包括TPPRECP都將生效,台灣經貿邊緣化危機已迫在眉睫。尤其,南韓目前已簽署8項經濟協議,涵蓋45國;而台灣僅簽署6項,涵蓋7國。2012年韓國貿易量已達到台灣1.87倍,推估到2025年將會突破3倍。競爭對手的攻城掠地讓人「步步驚心」,台灣因朝野對立還在「原地踏步」!
台灣的hTC在國際市場被韓國的三星壓著打,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已經落後於韓國,我們卻還陷在虛誇的恐中情結,走不出來。政府在服貿的行銷溝通策略上,應該思考如何把「恐中情結」轉換成「抗韓情結」。
台灣民間累積強大的抗韓情緒,不管在棒球、籃球、跆拳道等國際賽事,只要是台韓大戰,必然是全民沸騰。當前政府最重的工作,是要讓民眾知道韓國對台灣的經濟威脅:服貿不過,是韓國得利、台灣受害。因此,如何說服民眾「恐中不必要,抗韓是王道」,也許是扭轉服貿民意氛圍的特效藥!
(作者為國立空中大學公行系教授、海基會顧問)


原文網址: 服貿不過 韓國得利 李允傑 | 阿傑開講-李允傑 | jack1501 | NOWnews 部落格 http://blog.nownews.com/article.php?bid=607&tid=4200582#ixzz3KnTQyXa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允傑開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