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青年就業狀況相對良好

作者:李允傑 ( 2012111 17:58)

 隨著總統、立委大選逼近,青年失業與薪資問題成為朝野攻防角力的焦點。上週應邀來台訪問的2010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指出,他以觀察其它國家不同調查結果為例,認為大專及以上畢業生失業原因多為自願性。以皮薩里德斯教授的見解對照於臺灣的現況確實吻合,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5月失業人數476千人中,其中未就業原因以待遇太低(52.57%)占首位,失業原因多屬自願性失業。

  全球經濟自由化使世界各國經濟逐漸趨於全球一致,達到「世界大同」的境界。而經濟全球化也造成已開發國家失業問題更趨嚴重,勞動力供需摩擦更趨明顯,2010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戴蒙德(Peter Diamond)、摩坦森(Dale Mortensen)及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3位經濟學家,共同以「搜尋摩擦理論」(Search Frictions)解釋全球化下的就業市場,認為勞工、雇主在各自找尋工作及員工時,需要花時間與成本,彼此之間產生摩擦,驗證高失業率與高空缺率同時存在之現象。

  全球化有其外部利益,相對地也面臨困境,我政府早已採取因應對策,在民98年規劃推動跨部會的「青年就業接軌方案」(52項子計畫),減緩可能的衝擊,使得失業率得以有效控制。雖然在民97年後半受到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全體平均失業率仍然逐年下降,由民985.85%降至民99年的5.21%及民100110月的4.42%;再以10月的4.30%為例,與世界其它已開發國家相比較,顯然較英國(8.3%)、德國(6.5%)、美國(9.0%)及加拿大(7.3%)等先進國家為低。

 除了全球共通性因素外,臺灣的高等教育過度發展,密度及錄取率之高,均為全球數一數二。大學林立對提升我國人力素質,固然有所貢獻,但也由於供過於求,產業需求與供給之間落差擴大。尤其自民94年起,大學以上程度青年失業率均高於全體平均失業率,引起社會關注。其次,臺灣的家庭功能多數屬於健全完善,生活水準提升,待業期間由家庭提供生活支持,也使青年的尋職期拉長。

  青年失業率高於全體平均失業率是世界各國普遍的長期現象;而青年失業率的高低與否是相對的概念。從國際比較的觀點來看,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是以各國1524歲的青年失業率與全體平均失業率的倍數來比較,2010年的統計,臺灣是2.51倍。其他國家如義大利(3.31)、盧森堡(3.18)、亦大立率失業動事件,運用創新思維,提供政府政策上的建議。青輔會將挪威(2.66)、南韓(2.65)等國家都高於我國。

 再以絕對值來看,相較於歐美國家,今年台灣青年的失業情況相對和緩(20-29歲是8.9%),美國剛畢業的大學生失業率達18%,英國青年的失業率更高達21.3%。國際勞工組織 (ILO)警告今年青年失業率高的西班牙(48.9%)、希臘(45.1%)、愛爾蘭(30.2%)、義大利(29.2%)等國,整個歐洲國家都面臨空前的青年失業潮。

  上個月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院長丹德克(Christopher Dandeker)來台訪問青輔會,談話中表示今年英國青年失業率逾20%,是台灣的2.5倍,對於台灣的青年低失業率以及政府協助青年就業的做法,大表讚賞。對於青年失業率問題,實際的數據反映台灣青年的就業狀況相對良好;當然,我們還有進步的空間,政府仍須更加努力,打造優質的就業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允傑開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