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國」起烽火 不如兩岸一制

 

 

2015-02-03 02:17:57 聯合報 李允傑/國立空中大學公行系主任、海基會顧問(新北市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接受外媒專訪,拋出「兩國一制」說法,引發輿論批評。柯文哲隨後稍作「修改」,稱北京聽到「兩國」這個字眼就中邪,以後只講「一制」。柯文哲說,雙方必須要深化交流,使文化上的差異減少,「一制」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一開始就打著「兩制」而湊不起來,也只是貌合神離而已。

 

兩岸關係有其複雜性,關鍵在於兩岸歷史問題和政治體制的糾結。兩岸分裂分治的現狀,是源自國共內戰遺留的歷史問題。兩岸的憲法都主張一個中國(我方主張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所以在法理主權上,兩岸是重疊的。但兩岸要交流合作,就必須承認分治的現實;因此九二共識(各自以口頭表述一個中國)遂成為穩定「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現狀的政治基礎。

 

「九二共識」在兩岸之間,本質就是「一個共識,各自表述」。北京要的是「一中」象徵意義;台北要的是「各表」的空間,彼此都滿足對內交代的政治需要。如此兩岸才能擱置主權爭議,進行談判、解決問題。

 

九二共識具有穩定主權爭議的階段性功能,但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走向,留下空白,不做處理。我過去多次主張,兩岸關係發展關鍵在兩岸人民的心理距離。根據媒體歷年所發布的國族認同民調結果顯示,在民族認同上,台灣民眾對兩岸的血緣歷史、語言文化、民俗宗教有高度認同;但在國家(state)認同上台灣社會最大公約數是中華民國。另一方面,台灣民眾認為兩岸最大分歧是「社會生活與價值觀」、「意識形態與制度」,兩者都涉及兩岸現實政治制度的歧異。

 

兩岸政治社會差距的拉近,涉及民主治理與政治改革。但大陸人口多,區域差異性大,北京強調絕不會照抄照搬西方的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兩岸社會在人權民主的差距,絕不是五年、十年就可以拉近的,兩岸需要的是時間與耐心。如果有一天,這個社會差距縮小,兩岸的制度與價值觀相近且相通,意識形態與制度也不再對立矛盾,再談統合或統一,就不會是無解僵局。

 

只要經過台灣人民同意,兩岸關係發展本來就不排除統一(民進黨也同意這點);陳水扁前總統也曾主張「未來一中」、「兩岸統合論」。關鍵在於中國大陸民主化才能根本化解兩岸主權衝突的價值分歧,建立兩岸永續的和平發展。

 

柯文哲的「一制」,跟國統綱領的中程階段主張類似,即先縮短兩岸人民生活社會差距,再談遠程政治協商。只不過前面放了「兩國」,被解讀為兩國論、台獨的變形,破壞兩岸擱置主權爭議的默契,反而扭曲了一制的戰略意義。與其用「兩國一制」或只講「一制」,不如用中性的「兩岸一制」,較為妥適。看來柯P在兩岸關係上,還得補修學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允傑開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