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允傑:兩岸關係發展,關鍵在民心[工商時報]20130624

 

李允傑(國立空中大學公行系教授、海基會顧問、台灣競爭力論壇政府預算組召集人)

 

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吳習會」中,首提「一個中國架構」,為兩岸進入政治對話階段鋪路,同時也啟動兩岸會談「由經轉政」的序曲,未來兩岸的協商將進入「經中有政」、「政經兼具」的階段。

 

近來中共對台領導小組副組長俞正聲、海協會長陳德銘、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異口同聲說「兩岸終要務實探討政治難題的解決之道,要推進兩岸民間政治對話」。顯示習李體制的對台方針,兩岸政治對話是北京著力推進的重點。

 

我方的立場是不急於進入兩岸政治對話,希望藉由堆積木策略,逐一架構兩岸關係。馬總統多次強調,兩岸關係「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但以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為例,就碰到了「經中有政」、「政經兼具」的問題,未來兩岸協商將不可避免牽涉低階政治,甚至是高階政治的議題。

 

隨著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與正常化,兩岸關係逐漸進入深水區。中共涉台人士已絕口不提「先經後政」,大力鼓吹兩岸政黨與智庫學者進行政治對話。大陸智庫都具有官方背景;台灣的智庫學者藍綠皆有,且缺乏內部共識。對北京而言,兩岸民間政治對話的主要目標,是在馬總統的第二任期開啟國共兩黨的政治對話,為兩岸政府的政治談判鋪路。

 

事實上,兩岸民間政治對話早已進行多時。過去數十年來,許多人奔走兩岸,都想要為兩岸政治難題尋求答案,推動政治談判,但終究是空中樓閣,徒勞無功。最主要的關鍵是缺少打開政治僵局的兩把鑰匙:「拉近兩岸的政治社會差距」與「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

 

大陸政協主席俞正聲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說:「民心到,事情就成;民心不到,急著做某些事,就適得其反。」確實如此,兩岸政府進行政治談判的東風,就在民心,特別是台灣的民心。

 

根據台灣競爭力論壇今年所發布的國族認同民調結果顯示,在民族認同上,台灣民眾對兩岸的血緣歷史、語言文化、民俗宗教有高度認同;但在國家(state)認同上台灣社會最大公約數是中華民國。

 

另一方面,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認知是相當理性務實,未被大陸經濟的崛起所迷惑;認為兩岸最大分歧是「社會生活與價值觀」、「意識形態與制度」。兩者都涉及兩岸現實政治制度的歧異。

 

此種認知,隨著兩岸交流更密切而有更深刻體會。台灣人喜歡上網瀏覽新聞或感興趣的話題,但一到了大陸不能上臉書、不能看台灣新聞網站,只能透過翻牆;山東維權人士陳光誠的訴求在台灣人眼中是稀鬆平常,但他卻被迫自我放逐國外…。

 

兩岸政治社會差距的拉近,涉及民主治理與政治改革。但大陸人口眾多,區域差異性大,北京強調絕不會照抄照搬西方的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兩岸社會在人權民主的差距,絕不是五年、十年就可以拉近的,兩岸需要的是時間與耐心。如果有一天,這個社會差距縮小,兩岸的制度與價值觀相近且相通,意識形態與制度也不再對立矛盾,再談統合或統一,就不會是無解僵局。

 

台灣不必迴避兩岸民間政治對話,但應該讓對話回歸民間本質,對話的主體應從國共二黨擴大到台灣其他的政黨、智庫以及民間社團。如此,才能讓中共聽到台灣社會多元和真實的聲音,一方面可以緩解國民黨單獨面對政治對話的壓力;另一方面可以讓兩岸的民間政治對話具有務實性與全面性,為兩岸未來政治談判提供更多元而豐富的思考。

 

毛澤東在《沁園春》中寫道「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盡折腰」。習近平在「吳習會」中表示,「(兩岸)形式的統一,更需要心靈的契合」,說得一點不錯。從大歷史格局來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不在江山(主權),而在民心!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30621000066&cid=12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允傑開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