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透視兩岸文化交流的政治

作者:李允傑 ( 2012829 15:12)

 

在美國華府訪問的文化部長龍應台以「文化不是武器,放行吧!」呼籲大陸放鬆文化管制,國台辦主任王毅則以「(兩岸)婚姻不是政治,放鬆吧!」回應,顯示了兩岸文化交流的政治本質。

正如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教授奈伊(Joseph S. Nye)所強調,國家「軟實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可以說服對方改變原有的作法與觀念,已逐漸成為國家權力構成的重要因素。二十年來,兩岸都希望發揮「軟實力」影響對方,大陸希望藉交流促進和平統一;台灣希望藉著交流增進了解、和平演變大陸。

 

近年來可明顯感受大陸官方、學術機構以及各省市在推動文化交流的積極性。大陸對台文教交流策略始終保持一致性,即遵循「一個中國」的指導原則,以民族血緣和民族情感為核心,希望在交流過程中能建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向心力,以加速兩岸關係的密切融合,進而達成「和平統一」的最終目標。

 

例如將重大歷史文物在台展出(三星堆、兵馬俑)、動員大陸文藝界來台演出,主要目的就是擴大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間接有助於達到反對「文化台獨」的目的,為統一排除民間文化與意識形態的障礙。

 

對我方而言,兩岸文化交流可以善用台灣的文化資源,展現台灣的軟實力,將台灣經驗輸出大陸。台聯黨主席黃昆輝都曾經表示「基於在兩岸價值觀、生活方式、政治制度都截然不同之際,惟有中華文化是彼此的共同基礎,這是最不具政治性的議題,……因此,文化交流也是我方可以化被動為主動的關鍵」。顯示台灣在開放初期對文化交流的重視,列為鼓勵推動的項目。

 

兩岸對文化交流的目的各異,兩岸在交流項目或參訪行程上均採取「以我為主,對我有利」原則。大陸對於古文物、傳統藝術、媽祖信仰等能凸顯文化宗主或根源項目,積極推動;對於出版、大眾傳播或在大陸辦理大型宗教活動等易於文化滲透的活動則相對嚴格控制。

 

台灣則對於能產生「促變」的文教交流項目如資訊流通、推動大陸各地媒體從業人員來訪、出版品展覽、部分領域學者專家前往大陸講學等項目則較為鼓勵。在雙方各有立場下,往往缺乏共識以致部分交流活動難以推動。兩岸對文教交流的政治影子仍處處可見,審查制度、交流項目的選擇、稱呼、用語、行程安排都難脫「統戰」與「反統戰」的政治考量。

 

1987年開放台灣地區民眾赴大陸探親以來,兩岸文教交流趨於熱絡與頻繁,諸如交流人數日益增加、交流項目更為多元與深入、高層官方人員互訪逐漸增加。但是兩岸文化交流仍免不了受兩岸主權爭議的影響或成為兩岸政治角力的工具而有波折起伏。

 

當文化遇到政治,一切變得太沉重;這似乎是兩岸文化交流難以擺脫的宿命! 如何克服政治障礙,是未來兩岸探討協商文化教育交流協議,以及建立兩岸文化產業合作機制時,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本文發表於2012829日旺報A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允傑開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