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公平正義,沒有迷思

作者:李允傑 ( 2012723 10:27)

 

(圖片來源:香港東方日報)

前副總統蕭萬長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上說:「公平正義的迷思重創政府與企業的信賴關係」,引發社會討論。蕭萬長指涉的應該就是政府開徵證所稅證所、奢侈稅(所謂的富人稅)引起的風波。

公平正義不是迷思(myth),而是一種價值,一種對政府角色的理念信仰。從亞當斯密斯主張自由放任的國富論,到洛爾斯主張「優先照顧弱勢族群」(Maximize the minimum)的正義論,都在定位政府介入經濟社會的角色。

 

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在其著作《正義》中說,正義沒有絕對性。每個社會對正義的看法都不同,而社會與個人對正義的看法也會因時而異、因地而異。

 

不同團體或個人對公平正義的價值主張,往往反映其在社會階層所處的地位與立場。但是,不論是左派或右派的政治經濟學者大概都同意:現代政府不可能完全袖手旁觀,放任社會成為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資本主義國家的維持與強化必須靠經濟的景氣繁榮,需要資本家的投資。為了吸引投資意願與信心,政府必須創造有利於企業營利的投資環境。因此,從結構上來看,國家管理者與資本家存在著共生關係,國家機關不會違背資本家的長期利益。但另一方面,國家管理者為避免勞工階級因不滿剝削而與資本家的鬥爭白熱化,以致危害資本主義體制與統治正當性,乃藉社會(勞工)福利與稅制改良措施來解決矛盾。

 

從政治經濟發展歷史來看,民主國家管理者都在資本累積(經濟效率)與統治正當性(社會重分配)尋求動態平衡。我國過去長期強調經濟發展優先(把餅做大),免課資本利得稅,造成台灣社會近幾年來貧富差距拉大到歷史新高(根據美國夏瑪億萬富翁指標,台灣的財富集中程度排名世界第三,遠勝美、韓與中國大陸),政府統治正當性出現危機,必須正視「如何分餅」的問題。

 

通過社會救助法與開徵奢侈稅、證所稅,是馬政府縮小貧富差距的政策工具,在執行時機與方法上有應檢討之處;但是對於國家管理者而言,具有高度的正當性。政府縮小貧富差距的政策,其實是維護資本主義體制與資本家的長期利益,無關「仇富」;更不是要「重創政府與企業的信賴關係」。

 

為因應台灣當前M型社會的發展趨勢,政府推動租稅改革讓人民稅賦負擔更合理,最主要的精神就是量能課稅。事實上,目前不課證券交易所得稅的國家僅台灣和中國大陸等少數國家,香港和新加坡只對非經常性交易所得者免稅;日、韓則採分離課稅,日本證所稅稅率更高達26%;歐美各國都併入個人綜合所得,採累進稅率徵收。加拿大、英國、德國等也都有類似稅目。

 

根據媒體民調,超過6成民眾支持證所稅;受證所稅影響的富人不到2%,但他們卻擁有不成比例的政經影響力。歐債危機所造成的經濟不景氣,讓股巿大戶與金融資本家可以用投資罷工的手段造成股市量縮價跌,對證所稅投下否決票。

開徵證所稅引發股市低迷、修法一波三折的現象,不是反映「公平正義的迷思」;而是證明了台灣資本家的政經實力,以及政策執行的時機與方法的重要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允傑開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